close

  這部電影很刺激,很興奮,很歡樂、很悲傷,後勁很強。一個好電影應該要有的元素它都有,雖然它幾乎連外景都沒出就拍好了。

  如果你有在玩投資,以上這五點,你可能會用乘以十的強度感受到它;如果你沒有玩投資,你看完以後恐怕會堅定你絕不玩的心情;如果你在兩者之間游移不定,沒玩過但正打算要闖,股票/基金/債券/權證/期貨/房地產,不管是哪種,那麼我強烈建議你一定要看完,再決定你是否真的要勇敢進場。

  這是一個用真實血與淚堆成的故事(還有錢,真金白銀)。

  這部片也沒什麼雷不雷可言,都已經說了是金融海嘯,所以,總之這是一個很多錢都消失了的故事。

  身為一個經濟專業的畢業生,Hazel誠心推薦:只要你會用到錢,都應該好好看看這部片!

看『大賣空The Big Short 』心得—作者:依米@ 投資的轉折--霜劍投資團隊 ...

  故事發生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夕。雖然拍攝的故事發生在美國,但我相信包含台灣在內的全世界、你我的生活,都多少受到過影響。原因在於海嘯發生的根本原因:次級房貸──而人人都要住所,這個風暴的颱風眼奠基在一個大家都有需求的東西之上,因此引起的慘況也是空前的。這故事的主角既不是克里斯汀貝爾,也不是布萊德彼特,而是一個殘酷無情的東西:金融性商品

 

吃掉錢的怪物:次級房貸以及它的子子孫孫

  有在理財的人很少有完全不碰金融性商品的,舉凡基金、保險都算。要搞清楚本片要討論的故事,就要先釐清一個經常聽到的名詞:次級房貸;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等級比較差的房屋貸款(對銀行而言的等級),也就是還款能力比較有風險的族群。由於21世紀初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炒得滾燙,所有人只要手上有點錢就想一股腦地投入買房族群,不過正常來說,很少人買房的時候是全額款項都備足的,通常都是只準備頭期款,剩下的錢跟銀行貸,然後按時繳款,這就是一般概念裡的貸款。但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無法跟銀行貸款的人,例如信用評級很差(老是不按時繳信用卡費的人注意了)、有債務在身、沒有固定收入的人等等。但由於房地產市場太熱了,銀行捨不得少賺這些人的錢,因此設計出了一個比較寬鬆的制度給這些還款能力有疑慮的人,這就是次級房貸的由來。

  相較於一般貸款,次級貸款的差別是:審核標準更寬鬆、還款利率更高、利率調整的空間也更大(當然是往上調)。這也就是為什麼銀行們一一跟上癮了一樣的栽入次級房貸的深淵:

  1. 雖然能收回款項的風險比正常一般房貸更大,但能收回來的錢卻多了很多。
  2. 房地產仍然越炒越熱,房子只有更搶手的,反正借款人都是拿房子做抵押,還不回來大不了我拍賣抵押品就是了,銀行因此更加有恃無恐。

  銀行家們天才的把這些房貸編列出不同的標準,還款風險最低,也就是都會乖乖按時還款的一群,拿到最高級,就是AAA,然後是AA、A、B、BB、BBB;3B這個評級的人要付的利率大概會比天還高吧,但反正房地產還很熱,銀行可是誰的錢都願意賺的。

  但彷彿這樣還嫌賺不夠似的,有個老王八蛋設計出了一個更絕的東西(你沒看錯我就是叫他王八蛋),就是將這些房貸打包成衍生金融性商品出售:CDO擔保債務憑證Collat​​eralized Debt Obligation。簡單來說,如果貸款人的還錢狀態越穩定、貸款的人越多,那CDO的投資人獲利就越穩定、越高。因為當時買房的人很多,大家都捨不得對房子放手,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會乖乖的繳貸款,生怕房子若被銀行收走自己就虧大了。因此銀行除了賺利息,還透過CDO賺進大把利潤,CDO的投資人同樣撿到不少好處,大家賺錢多多益善。CDO因此成為華爾街最受吹捧的寵兒。

  如果你夠聰明的話,看到這邊,應該已經想到一個嚴重的漏洞了。

  這一切的繁華,都奠基在一個簡單的條件之上:房地產的價值。

  物以稀為貴。為什麼大家會搶著亂貸款也要買房,就是因為買了之後房價只有漲沒有跌的。只要能買進,之後轉賣都必定能賺錢,這麼好的生意誰不想沾一筆?大家越搶買,房子越稀罕,要買進的人就得出更高的價格。對銀行而言,手上的抵押項目越來越值錢,所以他會怕你不還款嗎?你最好不要還,我就把房子用比你申請的時候更好的價格拍賣掉,穩賺不賠。

 

天上難道真的掉餡餅了?

  但我們先來考慮一個問題: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是只漲不跌的?

  漲價有一個要素:有需求,也就是有人要。有人買而且很難買到,需求越來越高。但是需求這個條件是會被稀釋的,並不是產生需求之後就一定會提高價格;為什麼呢?因為只要市場在擴張,供給者的數量也會相應增加,從而又壓低了價錢。直到……直到什麼時候?總不會需求增加供給增加,然後同步擴張到宇宙無限大?當然不會。這個狀況會持續到需求方因為種種原因開始不喜歡這個需求了,就會產生一連串的崩潰。

  我只要舉出一樣東西,台灣人就可以明白了:葡式蛋撻

  葡式蛋撻剛來台灣的時候,因為很好吃、沒吃過,這小點心立刻攻下了各大媒體,創下了排隊3小時的紀錄。還記得當時一個蛋撻要大概40塊,但仍然造成萬人空巷的結果。然後各家蛋撻店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,到後來,沒吃過蛋撻的人似乎寥寥可數。再後來,突如其來地,如同閃電一般地,超過90%以上的蛋撻店都倒閉了。

  2008年以前的美國房市,就好比剛來台灣的蛋撻一樣。人人都愛,建商當然也一直蓋,反正蓋好就有人買,何樂而不為?

  這個情況,就是《大賣空》開頭的狀態。歌舞昇平,人人有房。

 

※以下的故事我將全部使用飾演者的本名,因為角色大名根本不重要,片中使用的也只是化名而已。

 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看好CDO。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專業經理人,就從數字上發現貓膩:各評級房貸的還款狀態,似乎不像他們宣稱的那麼好;貸款的數額、呆帳的清況,都讓他充滿疑慮。他選擇主動出擊:向銀行提出了一個新的金融衍生商品CDS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其實就是一種對賭,如果CDO發行公司出現了破產、呆帳等金融災難,他就可以獲得理賠,簡單點看就是一種保險,放空對賭CDO這東西將來會賠錢的意思。

  由於CDO當時實在超熱門,所有機構都認定這個東西穩賺不賠,對銀行來說,克里斯汀貝爾提出的要求簡直就像把錢丟在水裡:他要花錢買一個不可能發生的機會。銀行人員甚至好心提醒他:你這樣等於把錢送給我們,你確定嗎?

  當然確定。

  因為房貸市場被認定不可能倒,所以CDS剛設計出來的價格是相當便宜的。克里斯汀一不做二不休,把他服務的單位手上所有的流動資金通通投入CDS。他的投資人急得跳腳,甚至揚言要將他告上法庭,並要求他把所有可撤回的資金認賠撤回,卻被他斷然拒絕:這是不可撤回的。

  本片的旁白兼牽引人是萊恩葛斯林,他負責打破第四面牆跟觀眾好好解釋種種複雜的名詞,同時他也是CDS的推銷者。這個狀況很有趣,因為他是德意志銀行的僱員,卻代表德意志銀行推銷這個對賭公司會倒閉的東西;因為銀行覺得這東西不賺白不賺(讓你貪嘛!)。萊恩葛斯林身為業務,當然也只負責把東西賣掉(實際上他也相信CDS會成)。他找上了史蒂夫卡爾的團隊。史帝夫帶領了一個靠行的經理人小團隊。他們第一次聽到CDS這個東西的時候,引發了團隊內部不小的爭論,大部分人都覺得這真是瘋了:他們從沒聽說過CDO有倒台的可能,因為評等機構都說沒問題的呀!但史蒂夫跟「大家」不同,史蒂夫有腦。因為CDS的利潤很誘人,條件雖然扯淡,他還是想了解一下,所以他決定帶著團隊去做各種調查,從數字核算開始,發現了跟克里斯汀一樣的結論:CDO的未來岌岌可危,CDS不買就太可惜了,因此決定投入部份資金來採購這個新玩意兒。

影評】《大賣空》: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? - 愛德華FUN電影
萊恩解釋為什麼CDS值得一買,這段要專心看,很精采

 

  但史蒂夫是個超級謹慎的經理人,因此決定實地了解一下次貸到底如何了。他做了一件很簡單、但華爾街都沒人想到要做的事,就是直接找房仲看房。驚人的事實就是:房價還是很貴,但已經開始出現沒人要的空屋,還有開始賠售的房子。當他們找上一個房主,卻發現資料上貸款者的名字原來是某人養的狗,史蒂夫的下巴都快掉到鎖骨。他們決定見見協助申請貸款的銀行專員,卻只看到兩個連Excel大概都不會用的潮男,大大咧咧的直言:「沒有我們申請不過的貸款,從來就沒有被拒絕過。」更向他們引薦了在地的「大戶」:脫衣女郎。這些姑娘的收入都不是能合法提供證明的來源,手中只有大把的現金,正好符合我們前面所說次級貸款的條件。不問不知道,這位女士原來竟然是個大款,手上竟然有五棟房。她全部的貸款都採用高乘數、高利率,並且還是銀行有權半年/年度一調的浮動利率:換言之,如果市場出現問題,銀行決定調高利率,這位女士將毫無招架之力。更荒唐的是,她認識的所有脫衣舞孃都是土財主,人人手上都透過高乘數貸款擁有大量的房產。

  除了CDO,華爾街還幹了更危險的事情:推出了合成CDO,也就是把優質和劣質的房貸總合在一起的金融性商品,或者是把CDO和CDO再次混合在一起包裝。

利誘人性他的「不當研究」撼動國策- 今周刊
諾貝爾得主賽勒和Selena Gomez聯袂解釋合成CDO,簡單明瞭

 

  這件事情有多可怕,得稍微進行比方:例如王小明今天買房,他申請了一筆貸款,被評為A級,也就是還款力還可以。他的貸款被打包進入了一個CDO讓投資人採購。我們暫且叫他①號CDO。也就是說,如果小明都有乖乖按時還款,這個①號CDO的投資人就可拿到相對應的利潤。但接下來,銀行決定他們要創造多一點的CDO商品(好賣給更多投資人),就把這個①號CDO和另外一個CDO打包在一起,變成②號CDO。這時候,市場上包含王小明貸款的金融性商品就有①號和②號CDO這兩個。

  當然,銀行會幹一次,就還會幹第二、第三次。所以③④⑤……等等等等的CDO也出現了。他們裡面都包含了王小明的貸款。

  這時候,小明突然失業了。他再也沒辦法按時還出他的貸款。

  所以這時候,編號①~⑤號的CDO,都一起遭殃。這五項CDO的投資人──他們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五批人──同步遭殃。

  當然,打包成CDO的貸款不可能只有王小明一個,可能還有張小華、李小鳳、陳小花等等人的。所以當只有王小明繳不出貸款的時候,這些CDO可能只會稍微受到一點影響。

 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,經濟會出現困難的可不只王小明。

  試想,如果①號CDO裡的貸款有一半都還不出來,②~⑤號的CDO會發生什麼事?

  更不要說,合成CDO就是把許多不同的CDO包裝包裝包裝再包裝。所以一個合成CDO裡,可能有三個CDO都包含王小明的房貸,王小明的還款問題殺傷力COMBO立刻開到幾倍大。假如你手上的合成CDO,在包裝的過程,只要有任何一個包到很爛的,那後面就通通都會像骨牌一樣倒下。

  當時因為CDO太熱門,很多人幾乎把手上所有的閒錢都投進去買CDO。搞不好有人買進的是包含自己家貸款的CDO都不知道。

  而史蒂夫看見的狀況,都是跟CDO息息相關的基本面:

  1. 房仲:讓他看見了房地產本身的價值正在敗退;關係到抵押品的價值正在下貶。
  2. 貸款申請人和脫衣舞孃:讓他看見了貸款的體質本身有多麼的病態;放貸的風險和評級結果不對等。

  在這兩個現實之下,所謂的CDO評等簡直就是笑話。次級信貸和房市簡直就是金融界的老鼠會無誤,誰接到最後一手就誰倒楣。

  史蒂夫不只是個愛賺錢的人,他也是個有正義感的人(在華爾街工作竟然還如此,怪不得他得參加心理治療)。他氣憤地找上評等機構,質問他們這些評等是哪來的狗屁。機構被他逼得沒辦法,脫口說出了實話:如果我們不給3A,那他們就會去隔壁找我們的競爭對手了。我們也得賺錢哪!

  大家都得賺錢哪。

  史蒂夫的團隊非常明確的知道,次級房貸的崩潰只是時間早晚而已。因此,他們和克里斯汀一樣,將手上所有的可挪動資金都投入了CDO的反方:CDS。

  除了克里斯汀和史蒂夫,還有一組人馬也發現了CDS。他們是兩個年輕人,從車庫起家。他們的起始資本只有11萬美金,以金融界來說簡直是個小螞蟻,但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就將這一點點小錢翻上千萬,以報酬率來說是驚人的優秀。可惜千萬在華爾街來說還是太太太少,大銀行不願意協助他們獲得更優勢的交易條件,他們只好找上前輩布萊德彼特幫忙。

  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是已經從華爾街退休的前輩。在他眼中,金融界就是個骯髒、低級的屎坑,他只是抱著提攜後輩的心情才對年輕人組伸出援手。沒想到在途中,年輕人意外發現CDS的存在,和簡單計算之下驚為天人,布萊德幫他們複算後也認為這個東西可做,年輕人就決定加入了這個看衰市場的行列。

  當然,CDO這個爛東西是不可能不崩的。史蒂夫卡爾團隊看見的兩個問題,基本上就是CDO崩潰的兩大因素。當房地產不值錢的事實浮上檯面,這個金融老鼠會就開始崩潰了。首先房產持有者會啟動一波逃命潮,人人都為了搶在市場前面將房子拋售,便加速這整個過程。當抵押品不值錢,銀行是不是就會提高浮動利率?這是想當然耳的。一旦利率提高,越來越多人無法按時繳貸款,房貸實際上的風險就會提高。不管這個過程中這些金融性商品的評級是否有調降,市場是不會騙人的:謊言不過是讓災難多拖兩天罷了。之所以要針對風險提出評級,就是因為風險會對投資人造成的傷害是絕對的,因此不管表面上被冠了什麼好看的等級,都不妨礙風險對投資人及市場的實際殺傷力道。

  這三組人馬,就開始等待房市或信貸市場崩盤的那天。

  奇妙的是,新聞開始播報有關信貸市場的呆帳率增高時,CDO價格居然還在往上漲。華爾街出現了完全沒有理智的行為。三組人馬保證金補繳得一肚子火,克里斯汀的投資人更是巴不得掐死他。

マネー・ショート 華麗なる大逆転 : 燃えるゴミは明日
呆帳增加CDO卻漲價,史蒂夫團隊忍不住對業務萊恩髒話連篇

 

  這時候,強者克里斯汀做了個決定:他發信通知所有的投資人,禁止他們挪動所有資金。這些已投入在CDS上的錢,他不允許任何客戶在此時抽回銀根。

  已經憋了幾年,蒙受各路的辱罵和官司威脅,克里斯汀知道,這不過是CDO將死之前的迴光返照。投資人若此時出場,將蒙受極其巨大又無稽的損失。為了維護投資人權利,他不惜用這樣惡霸的方式阻止他們幹蠢事。

  可以想見,他立刻收到要告他的咆嘯式信件。但這位大戶不知道,再過不久,他將打從心底感激這位高手。

  房市崩盤、CDO市場崩盤、銀行巨擘的股價跟著崩盤。

  問題有多嚴重?許多美國人把畢生積蓄和退休金都投入了CDO市場,或者是炒地皮。他們要不是獲得一堆CDO壁紙,要不就是獲得了強力貶值的房子。銀行也沒好到哪裡去,他們手上的抵押品:房產,現在也只是一堆沒人要的鋼筋水泥。當抵押品不值錢,借貸的人還會還款嗎?假設你的房貸還有2,000萬沒還,但你的房子現在只剩500萬的價值,還有誰要按期還款?收不到錢的銀行只好拍賣抵押品,但當時銀行借出的貸款有2,000萬,拍賣完之後可能連500萬都不剩,那還有1,500萬的呆帳,要去哪裡生錢?這個惡圈就這樣越攪越大。有些家庭甚至是拿投資CDO的錢來繳交他們投資房地產的貸款的,事到如今,到底是CDO害得他們繳不出貸款,還是因為他們繳不出貸款才造成手上CDO貶值,已經成為雞生蛋、蛋生雞的問題了。而當美國的金融崩潰,全世界的金融體系也一起連動受災。

  回到電影的三組人馬身上。

  克里斯汀的投資,最後獲得了498%的獲利。也就是將近5倍的報酬率。不含本金,純利498%。

  但克里斯汀並不開心。這筆交易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暗的陰影。後來的他,再也不願意操作任何衍生金融性商品。

電影真相調查局:《大賣空》背後的的真實事件@mandy_8329|PChome ...
他成功了,可是他並不開心,華爾街的骯髒腐敗還是永存

 

  史蒂夫卡爾的團隊震驚的發現,原來他們購買的CDS,對家竟然是他們靠行的母公司摩根史坦利,也是這波海嘯中的重災戶。如果摩根承受不了虧損倒閉,他們將拿不到任何CDS的利潤。為了維護投資人權益,也為了他們自己的獲利,必須趕在摩根倒閉前結算出清手上的部位。

  但此時的史蒂夫,卻沉重地遲遲下不了決定。他明白,獲利出場是必然的,但這個世界將再也不同。因為華爾街的愚蠢和盲目,整個世界都在一起承受後果。

  涉世還不深的年輕人組,因為巨大的獲利歡天喜慶。此時,他們的導師布萊德彼特卻憤怒而嚴厲地說了一段話:「要搞清楚你們在慶祝什麼!失業率每上升1% ,就有一萬人會死去。」

  兩個孩子的笑容,瞬間消失在臉上。是的,對他們來說,這一切都只是數字,但對世界上的很多人來說,金融海嘯帶走的,是他們的生計、住所、醫療保險,和孩子的教育。他們原本沒想過,但現在,他們明白了。

每週影評|《大賣空》:金融界的末日英雄電影| BIOS monthly
閱歷廣闊讓他清楚華爾街的錯誤將成為全民共業

華爾街到底發生什麼事?

  哈佛、華頓、耶魯、史丹佛……整個華爾街的職員,都來自美國最好的商學院。這些學歷頂尖的菁英,怎麼能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?

  許多人在事後指責這些因CDS賺錢的人,說他們是利用別人的災難獲利。輿論認為,就是有他們這些人,去發明什麼CDS,然後才讓事情走到今天這個地步。

  真的是這樣嗎?

  我們可以看到,無論是克里斯汀貝爾、史蒂夫卡爾或布萊德彼特的兩個年輕人,他們決定投資CDS的理由都很簡單:因為數字出問題。顯而易見的問題。

劇照
數字很多,但來源並不神祕,計算也並不困難,只是你要不要去算而已

 

  這個數字,在金融界並不是隱藏的秘密。他們的數據來源,是整個華爾街都能看到的透明資訊。史蒂夫團隊雖然多做了一些調查,但也只是去找相關行業的人講講話、聊聊天。許多比他們更有資源的銀行,甚至都可以做更具規模的調查。

  但他們沒有。事實就在那邊,但他們什麼都沒做。

  他們選擇盲目的相信評級,還有整個行業傳唱的「這個東西很好賺」。如果德意志銀行買、花旗銀行買、匯豐銀行也買,憑什麼我德意志銀行要去懷疑?

  但德意志銀行不知道的是,其他銀行也拿他們當標準,正在想一樣的事情。

  華爾街在包裝CDO的時候,並沒有盡到為投資人查核的責任。他們像撿破爛一樣,把品質參差的東西打成一包,然後用一張叫做CDO的漂亮包裝紙紮好,搭配華麗的話術和虛假的數字,然後賣給投資人。結果包裝久了,他們自己都忘了裡面包的其實是垃圾,所以銀行之間互相也買了許多。

  無論克里斯汀貝爾有沒有發明CDS出來,該露餡的垃圾也一樣會露餡。如果華爾街有意關注次級房貸的問題,早在CDS這個產品剛推出的時候,他們就應該警覺到不對勁了。或許那個時候,很多事情都還來得及挽救。

  但他們沒有。事實就在那邊,但他們什麼都沒做。

  在這個事件後,美國的金融法規都進行了調整。國家花了大筆的紓困金(a.k.a.百姓的稅金)來試圖解決金融海嘯帶來的重傷。華爾街每一家銀行都有責任,但令人氣憤難平的是,最終,只有一個人真的被判刑入獄負責。

 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可惡,只要你夠有錢,關係夠好,滔天大錯,你都不用負責。

 

我們該怎麼辦?

這部電影並不只是要告訴我們,別買OCD,或者是金融性商品,而是:

  1. 不懂的東西不要碰:你真的知道你在投資什麼東西嗎?那些名字好聽的基金,裡面的標的到底是什麼?該物過去歷史的投報率好不好?股票也是一樣,現在很流行存股,市場上充滿了叫人把退休金拿去抱股的聲音,因為獲利比定存還要好很多。但是,你真的清楚這些公司的獲利狀況嗎?它們以往每年除權息之後,填息要花多久時間?你的進場價真的好嗎?這個行業未來是否會持續看好?小心!如果你真的要拿退休金玩,如果沒注意到這些細節,可能一不小心就要變成下流老人!
  2.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:你投資這個標的的原因是什麼?大家都有買?不要忘了前面的「葡式蛋撻」!如果已經很多人買了你才去,代表你的進場價位可能已經是被過度炒作了。不要以為牛皮股就不會崩,所有的東西只要被炒作過度都會崩,君不見甜甜圈和金牛角,不也跟蛋撻一樣?如果連甜點市場都會崩,你還相信牛皮股就不會?
  3. 別太相信專家:如果專家真的這麼厲害,他自己投資就好啦!你看片中那兩個少男不就這樣賺飽飽的。市面上充斥著各種的「老師」,開課收費都沒在客氣,Hazel甚至聽過要價50萬和150萬台幣的(你沒看錯,單位是萬)。但真的很會操作投資的高手,一天就可以幾十萬台幣進帳了,真的那麼厲害,他還有時間教你呀?當然我不否認,也有抱著做功德心態的老師,但那種老師的收費是不會很誇張的,因為人家本業投資,當老師只是好心的興趣而已啦!
  4. 雞蛋分開放:資產配置是很重要的,孤注一擲並不是很安全的行為。身為小散戶,我們沒辦法確認市場將來會怎麼走。就算你只想買股票,也千萬不要把錢都放在同一支身上,甚至該考慮分放不同類股。如果可以在房地產、保險、基金、股市、定存都各投放一些,即便一部分資產出了問題,也不必太擔心自己的生計。片中雖然他們把資金都投放在CDS上,那也是因為確定這個玩意兒一定會倒。但那些不懂CDO,又偏把錢投放在CDO的投資人,下場就不一樣了。身為散戶的我們,不太可能具備克里斯汀這麼高段數的眼光,所以還是小心為上的好。

  有句老話說,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。雖說錢放在那邊不會自己生出錢寶寶(這年頭千萬別指望利息),至少錢不會消失。但錯誤的投資很可能會光速般地吃掉你的錢。我希望所有看過這部片的觀眾,都能牢牢謹記看到片尾時內心的震撼,並且永生別忘。很不幸的是,歷史會不斷的重演,CDO是不會有翻身之日了,但取而代之的金融性商品,正悄悄地在美國重新崛起(去看電影!)。我衷心的期望,金融海嘯在我有生之年不要再見到,但遺憾的是,人類貪婪的劣根性,恐怕沒有這麼容易記取教訓。

 

綜合推薦指數:10/10 (這是為了大家好,生涯必看之作!)

演員表現:9/10 (巨星雲集,人人出色)

淺顯易懂:9/10 (化繁為簡的台詞,專心看都能懂)

人生實用性:10/10 (投資警世箴言)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azel 的頭像
    Hazel

    Hazel大小視

    Haz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